健康科普

如何做便常规检查

2025-01-22 09:28
2025-01-22 09:28 如何做便常规检查

便常规检查,又称粪便常规检查,是通过对粪便的物理、化学和显微镜检查,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。这项检查简单易行,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。

二、便常规检查的适应症

1.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,如腹泻、便秘、腹痛、呕吐等。

2. 患有传染性疾病,如细菌性痢疾、病毒性肝炎、寄生虫感染等。

3.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,如抗生素、抗肿瘤药物等。

4. 需要了解消化系统健康状况的人群。

三、便常规检查的准备工作

1. 空腹:检查前8-12小时应避免进食,以免影响检查结果。

2. 收集新鲜粪便:检查前应收集新鲜粪便,避免使用陈旧粪便。

3. 注意样本量:一般要求收集粪便5-10克,以便于检查。

四、便常规检查的项目

1. 外观:观察粪便的颜色、形状、质地等。

2. 镜检:观察粪便中的红细胞、白细胞、寄生虫卵等。

3. 化学检查:检测粪便中的潜血、胆红素、淀粉酶等。

4. 免疫学检查:检测粪便中的病原体抗原。

五、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

1. 注意样本采集:采集粪便时,避免混入尿液、消毒剂等。

2. 注意样本保存:采集后应立即送检,避免长时间存放。

3. 注意饮食:检查前3天避免食用易引起粪便颜色变化的食品,如绿叶蔬菜、动物血等。

4. 注意药物影响: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,以便评估药物对检查结果的影响。

六、便常规检查的结果解读

1. 正常结果:粪便颜色、形状、质地正常,镜检未见异常,化学和免疫学检查未见异常。

2. 异常结果:粪便颜色、形状、质地异常,镜检发现红细胞、白细胞、寄生虫卵等,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发现异常。

七、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

1. 诊断消化系统疾病: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诊断腹泻、便秘、腹痛、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
2. 诊断传染性疾病: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诊断细菌性痢疾、病毒性肝炎、寄生虫感染等传染性疾病。

3. 监测治疗效果:便常规检查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,如抗生素治疗、抗病毒治疗等。

4. 评估消化系统健康状况: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评估消化系统健康状况,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。

热门知识
数据库发生错误
Table 'content_1' is marked as crashed and should be repair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