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2016版内镜消毒技术规范(2014版内镜消毒规范)](/uploads/images/1737561614354210926.jpg)
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,内镜消毒问题日益受到关注。内镜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,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。为了规范内镜消毒技术,提高消毒效果,保障医疗安全,特制定本规范。
二、适用范围
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,使用内镜进行诊疗活动的科室,包括消化内科、呼吸内科、泌尿外科、妇产科、耳鼻喉科等。
三、消毒原则
1. 消毒前应彻底清洗内镜,去除污物和残留物。
2. 根据内镜的类型和污染程度,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。
3. 消毒过程中,严格执行操作规程,确保消毒效果。
4. 消毒后应对内镜进行干燥处理,防止细菌滋生。
5. 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和校验,确保消毒效果。
四、消毒方法
1. 物理消毒法:包括高温高压消毒、紫外线消毒、臭氧消毒等。
2. 化学消毒法:包括戊二醛、过氧化氢、二氧化氯等消毒剂。
3. 混合消毒法:将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相结合,提高消毒效果。
五、消毒流程
1. 洗涤:使用专用内镜清洗液,彻底清洗内镜表面和管道。
2. 消毒:根据内镜类型和污染程度,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,进行消毒处理。
3. 干燥:将消毒后的内镜放置在干燥架上,自然晾干。
4. 检查:检查内镜表面和管道,确保无残留物和细菌。
5. 包装:将消毒后的内镜进行包装,防止二次污染。
六、消毒效果监测
1. 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浓度监测,确保消毒效果。
2. 定期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细菌培养,检测细菌残留情况。
3. 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验,确保消毒效果。
七、注意事项
1.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,掌握内镜消毒技术。
2. 消毒剂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,避免过量或不足。
3. 消毒过程中,注意个人防护,防止交叉感染。
4. 消毒后的内镜应妥善存放,防止污染。
5. 定期对消毒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,提高消毒效果。